91奇迹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猫有九条命

为母添寿,坚持到底!母肺腺癌,骨转,脑转,靶向轮换,拼搏第一个5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4: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替吉奥联合吉非替尼治疗 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 NSCLC的临床疗效

  选择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8月在河北省迁安
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晚期 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 NSCLC;②初始EGFR 突 变 阳 性,EGFRTKI治 疗 有 效,用 药时间≥6个月后出现耐药进展;③至少 1个可测量病灶;④ 美 国 东 部 肿 瘤 协 作 组 (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2分;⑤预计生存期 >3个月;⑥18岁≤年龄≤75岁,性别不限;⑦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已采用其他放化疗治疗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抑制者;③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⑤拟纳入或已纳入其他临床研究者。共纳入患者 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试验组(n=37)。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
  用药剂量与方法
对照组用药方法: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500mg/m2,1次/d,静脉滴注,直至肿瘤进展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吉非替尼片口服剂量 250mg/d,第8~21天服用,每 21天为 1个周期。
试验组用药方法:给予吉非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吉非替尼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一样,替吉奥胶囊口服剂量每次40mg/m2,2次/d,第 1~14天,21d为 1个周期。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 PD为治疗终点,患者耐受且无 PD者接受6个周期的治疗。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对照组接受 4个周期治疗 9例,5个周期治疗14例,6个周期治疗 14例;试验组接受 4个周期治疗8例,5个周期治疗 16例,6个周期治疗 13例,两组患者治疗周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892)。治疗 6个周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临床有效
率分别为 21.62%、27.03%,DCR分别为 75.68%、78.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远期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中位 PFS为 8.4个月,试验组患者中位 PFS为 8.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86,P=0.666),见图 1;对照组患者中位 OS为 9.8个月,试验组患者中位 OS为 10.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8,P=0.436)。
  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的皮疹、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腹泻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Ⅲ ~Ⅳ度不良反应,且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
  有研究显示,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停药3周肿瘤体积增大,继续 TKI治疗则可降低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认为获得性耐药患者仍存在部分EGFR-TKI敏感肿瘤细胞。另有研究认为 EGFR-TKI获得 性 耐 药 患 者 在 启 用 新 方 案 治 疗 前 停 止EGFR-TKI治疗可增加肿瘤爆发风险,加速肿瘤全身扩散。这些研究均表明,EGFR-TKI获得性耐药患者同时存在 TKI敏感和耐药细胞,继续 TKI治疗可因部分 TKI敏感肿瘤细胞持续获益,为 TKI联合化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EGFR-TKI可使肿瘤细胞停止于 DNA合成前期,治疗肺癌的过程中,首先应用化疗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再应用 EGFRTKI可增强该效应。Goldberg等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序贯 EGFR-TKI治疗较单纯化疗更能使 EGFR-TKI获得性耐药 NSCLC患者获益。
刘红柳和杨家梅的研究显示,化疗序贯 EGFR-TKI治疗 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 NSCLC患者可提高 DCR。与 EGFRTKI配合序贯化疗的药物多选择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因为这两种药物仅需 1d给药 1次,患者易于接受,且可保证足够的时间接受TKI治疗。培美曲塞是多靶点叶酸拮抗剂,在 NSCLC一线、二线和维持治疗用药的疗效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张琰等在研究中采用培美曲塞序贯吉非替尼治疗吉非替尼耐药的肺腺癌患者,结果显示,有效率为24.59%,DCR为78.69%,培美曲塞可一定程度上逆转吉非替尼耐药;本研究对照组的有效率和DCR分别为 21.62%与 75.68%,与张琰的研究基本一致。
  替吉奥是临床应用广泛的口服化疗药物,属第三代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由奥替拉西和吉美嘧啶及替加氟以 5∶2∶5比例组成,口服后经机体代谢可获得与 5氟尿嘧啶持续输注类似的效果,用于NSCLC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 疗 效。研 究 显 示MET基因扩增是导致 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替吉奥联合吉非替尼可协同抑制 MET基因扩增肺癌细胞增殖,克服 EGFR-TKI获得性耐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DCR、中位PFS和中位 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皮疹、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替吉奥联合吉非替尼不良反应较少。
  培美曲塞序贯吉非替尼与替吉奥联合吉非替尼均是治疗 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 NSCLC的有效方案,替吉奥联合吉非替尼治疗 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 NSCLC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且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患者更易于接受,是 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 NSCLC临床治疗的理想方式。

努力到无能为力
感动到感动自己
学习群  234364458
一起为爱而拼搏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节拍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节拍化疗是一种低剂量(通常为传统化疗最大耐受剂量的 10% ~33%)、高频率(每天服用、隔天服用或者每周 3次)、规律而持久的全新化疗策略,以其较好的疾病控制力及安全性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逐渐得到重视。节拍化疗最初被认作“抗血管化疗。
  现已证实其具有多重作用靶点:①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②调节免疫系统,使免疫平衡由抑制状态转为活化状态;
③直接或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等。大量研究表明,长春瑞滨是一种抗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的微管蛋白抑制剂,适合连续或高频给药,是节拍化疗最理想的药物。
  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单药治疗

节拍化疗给予远低于最大耐受剂量的化疗药物,同时可加大给药频率,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使高度敏感的血管内皮细胞易受到损伤,而对骨髓、胃肠道等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损伤,不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同时能短期或无间歇期抑制耐药肿瘤细胞克隆的形成,从而减缓了耐药的发生。既往已有研究多次进行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单药治疗晚期 NSCLC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涉及到给药剂量、给药频率、药代动力学及其疗效与安全性等方面,一般采取的给药策略为口服长春瑞滨 20~50mg/次,每天 1次、隔天 1次或每周 3次。
  Guetz等研究发现,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的最佳给药策略为 50mg/次,每周 3次,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Camerini等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探索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一线治疗老年晚期 NSCL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共入组 43例患者,结果显示其客观缓解率(ORR)为 18.6%,疾病控制率(DCR)为 58.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 5个月和 9个月,各类≥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 <1%,治疗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并未降低,提示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依从性与长期疾病稳定性。Mencoboni等的一项Ⅱ 期临床研究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
Camerini等的一项国际性、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入组 270例年老体弱、不适合传统化疗的晚期 NSCLC患者,均给予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总体 ORR达到 17.8%,
DCR达到 61.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达到 5个月,中
位 OS达到 9个月,证明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治疗老年晚期 NSCLC在真实世界中也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以长期获益的治疗策略。
  Pasini等的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观察 92例老年晚期 NSCLC患者隔天 1次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的疗效,结果显示其中位 OS达 27周且不良反应可控,一线治疗亚组的中位 OS达 34.1周,未见 3~4级不良反应。另外,2年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发现,口服长春瑞滨 20~30mg/次、隔天 1次与 50mg/次、每周 3次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有的 2例治疗时间长达 2年的患者采用的都是前一种给药方案。
  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联合治疗
2.1 联合顺铂治疗

各大指南均指出,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联化疗是晚期 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既往长春瑞滨联合顺铂传统化疗的骨髓抑制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在 Pallis等的一项Ⅰ期临床研究中,希腊肿瘤学研究组探索 21例晚期 NSCLC患者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联合顺铂方案的最大耐受剂量和剂量限制性毒性。同时该研究组在 2015年再次报道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联合顺铂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 性 晚 期NSCLC的Ⅱ期研究,给予长春瑞滨(60mg/次,口服,每周 3次)联合顺铂(80mg/m2,静脉滴注,第 1天),3周为一个周期,在化疗 4~6个周期后允许口服长春瑞滨节拍维持治疗,共有 35例受试者完成试验。
结果显示,患者 ORR和 DCR分别为 37.1%、65.7%,中位 PFS和 OS为 4.2个月、12.0个月;大 多 数(77.1%)患者仅发生 1~2级不良反应,31.3%的患者出现 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上述研究提示,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联合顺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可控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需注意监测骨髓毒性,可作为治疗晚期 NSCLC的一种替代方案。
  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有研究提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口服长春瑞滨节拍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但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证明其在晚期 NSCLC中的疗效与安全性。Jones等的一项Ⅱ期单臂临床研究入组 39例非鳞状细胞 NSCLC患者,一线给予紫杉醇 +吉西他滨节拍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与既往 ECOG4599研 究 相 比,患 者 中 位 PFS更 长(8.5个月∶6.2个月),中位 OS更长(25.5个月 ∶12.3个月),无明显的出血、骨髓抑制、胃肠道或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因此,理论上两者联合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这种协同作用的原理可能是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生成信号通路被阻断时,节拍化疗的抗血管效应也会选择性增强,但可能不会对其他正常细胞产生作用,因此毒性不会增加。
  联合靶向治疗

临床前研究发现,EGFRTKI靶向药物与长春瑞滨节拍化疗具有协同作用,尤其对 EGFRTKI耐药的NSCLC细胞时产生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两者联用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内的 TKI类药物浓度明显增高,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对 EGFRTKI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各种细胞信号通路有关,如降低细胞周期蛋白 D1的表达、抑制参与细胞增殖的蛋白激酶 B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的磷酸化等。
Sutiman等的一项Ⅰ期剂量递增试验分析了厄洛替尼联合长春瑞滨节拍化疗对比传统化疗治疗复发晚期 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共招募 30例受试者,结果显示传统化疗组和节拍化疗组患者的 ORR分别为 37.5%和 28.6%,DCR分别为 87.5%和 64.3%,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8.8%和 42.9%。
目前可以确定长春瑞滨节拍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确有协同增效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否有临床获益、能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也尚无定论。
  联合放疗

多项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均证实,节拍化疗联合放疗也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肿瘤组织内的新生血管不同于正常血管,其常表现为不成熟的幼稚型,导致肿瘤内部处于明显乏氧状态,影响放化疗的敏感性。
研究发现,射线既能直接杀伤血管内皮细胞,又能刺激肿瘤细胞代偿性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因子,从而刺激新生血管生成;而节拍化疗既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血管的紊乱程度,使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组织的乏氧状态和血供,又能抑制肿瘤细胞对射线的应激性代偿反应。长春瑞滨主要作用于 S期,可使肿瘤细胞同步至 G2、M期,而放疗对 G2、M期的细胞杀伤作用最大,两者联合对肿瘤细胞产生周期性协同杀伤作用。最后,节拍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可干扰放疗所致的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理论上也能增强杀伤肿瘤的作用。
  Krzakowski等开展了一项长春瑞滨节拍化疗伴或不伴顺铂的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 NSCLC的Ⅰ期剂量递增试验,共入组 37例患者,结果显示第1组(单用口服长春瑞滨 +放疗,n=26)和第 2组(口服长春瑞滨 +顺铂 +放疗,n=11)患者的 ORR分别为42.3%和 54.5%,DCR分别为 84.6%和 90.9%,中位 PFS分别为 10.8个月和 11.2个月,第 1组患者的中位 OS为 32.8个月,第 2组的中位 OS数据至试验结束仍不成熟。第 1组所有口服长春瑞滨每周剂量≤150mg的 21例患者中仅 1例出现发热性粒细胞减少,提示口服长春瑞滨单药或联合顺铂均能显著提高疗效,且采用每周≤150mg的推荐剂量与放疗联合应用时毒性温和可控。
  根据节拍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两者联合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产生协同作用:
①节拍化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激活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系统,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同样可以增强并维持免疫细胞的活化;
②肿瘤微环境处于乏氧状态,导致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激烈的营养竞争,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能够清除耐药肿瘤细胞)数量减少且失去活性,节拍化疗则能够减弱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营养竞争,从而使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数目增加,增强免疫的同时也能减缓耐药的发生;
③节拍化疗可减少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一种免疫抑制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积累可以限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的数量,使患者对免疫治疗更敏感;④节拍化疗和免疫治疗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也具有协同作用。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21: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化疗,为什么21天是一个周期?

在化疗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朋友都会问到:

化疗需要多长时间?间隔期是多少?可不可以推迟几天去做下一次化疗?……

甚至有人以「化疗对身体影响太大」为由,自行决定在家「调理」一两个月之后再去做下一次化疗。这样做,合适吗?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 化疗周期怎么算?

2. 为什么一个周期是 21 天?

3. 两个周期之间,为什么要挺一段时间?

4. 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5. 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

6. 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一、化疗周期怎么算?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 1 天算起,到 第 21 天或第 28 天,即 3~4 周称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 1~2 周用药,第 3~4 周休息。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得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在这期间摄入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

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 6 周算一个周期。

二、为什么一个周期是 21 天?

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为 21 天(3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通常情况下:

第1周  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

第2周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

第3周  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而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1~3 周,约持续 2~4 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三、两个周期间,为何要暂停?

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期。

在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常常比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因此,治疗期间常常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

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可以让正常细胞得到恢复,让身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能够耐受,增加疗效。

间歇期的长短,应该以「药物毒性作用基本消失,机体正常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而被杀伤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这样一个时间为最佳时间。

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都有明显影响。

因此,一般对于增长过快的恶性肿瘤细胞,连续用药 1~2 周是一个疗程,间隔 2~3 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

淋巴瘤化疗一般间隔 14~28 天,即 2~4 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根据个体体质、化疗效果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 50% 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 50% 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 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 25%,第三个疗程后 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清除。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

也就是说,其实肿瘤细胞是「一边被打,一边在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

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停下来休息,将会大大降低打赢这场仗的几率,除非特殊情况,建议尽量坚持!

那么,只晚几天行不行?

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疫情影响、白细胞没有恢复、出现感染、没有床位等。

建议定期做身体检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化疗方案。

化疗间隔期的长短,关键还是看化疗效果。

五、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

有时由于副作用等情况,医生要修改你的化疗计划。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化疗前后都会反复做血液学、CT 等检查,来评价化疗疗效。

医生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总结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

对于大多数药物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或晚期肿瘤患者,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是不切实际的。

治疗肿瘤时,不但要看肿瘤大小的变化,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长短。

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带肿瘤生存」,这样的治疗疗效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结果。

六、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1. 患者应当仔细阅读出院小结

出院小结会提醒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注明下次化疗的日期等。有的患者将出院小结随意丢弃,或者用作报销等用途,不留底稿,这都是不正确的。

2. 按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诊

就诊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到化疗所在的医院、科室就诊,因为这是对患者病情最了解的地方;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居住地离化疗所在的医院比较远,则可固定选择附近的一家医院,最好到肿瘤科就诊,并相对固定一个复诊的地点,最好也能固定一个医生。

复查时,一定要带上出院小结,上面有患者的病史、简要诊疗经过,可便于医生参考。

化疗间歇期的复查,最重要的是血常规、生化检查,都需要抽血。血液指标的异常,患者本身常常没有感觉,只能通过血液化验来发现,因此,患者务必按期抽血。

3. 如果出现身体状况的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例如发热、拉肚子、呕吐等。晚间和周末可到医院急诊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4. 化疗间歇期,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往往较差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08: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耐药后EGFR-TKI再挑战,疾病控制率近70%!

  EGFR-TKI一线治疗耐药后,T790M突变阴性的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仍是标准治疗,对于这类患者,靶向难道就此与靶向治疗告别吗?!耐药后EGFR-TKI再挑战,国内首个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8周的随访时间,吉非替尼三线再挑战的ORR(客观有效率)为4.7%,DCR(疾病控制率)为69.8%。
  这一研究是首个EGFR-TKI再挑战的前瞻性研究。纳入一线吉非替尼治疗耐药、二线化疗进展后的NSCLC患者,三线使用吉非替尼再挑战。



主要入组标准包括:

①携带EGFR敏感突变,一线吉非替尼治疗有获益(PFS≥6个月),二线化疗(含铂双药≥4个周期);②ECOGPS评分0~2分

③≥1个可测量病灶;

④排除使用过VEGF、VEGFR或EGFR为靶点的其他药物(包括吉非替尼之外的所有EGFR-TKI)。

所有入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250mg/d治疗直至疾病进展(PD)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研究共有三点内容需要我们关注:



一:吉非替尼再挑战,DCR高达69.8%



研究共纳入46例Ⅳ期NSCLC患者,43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腺癌42例,鳞癌1例)。在第8周随访时,对主要研究终点进行评估,吉非替尼再挑战的DCR高达69.8%。次要研究终点分析,所有患者的ORR为4.7%,中位PFS为4.4个月(图1A),中位总生存时间达10.3个月(图1B)。



研究中共有8例(18.6%)的患者PFS超过了9个月,最长达到29.7个月,EGFR-TKI再挑战在这些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这8例患者均是非吸烟者,除1例患者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治疗以外,其余患者二线均接受了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
  相比之前的一些回顾性研究,这一前瞻性研究的疗效相对更好,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入组时要求患者二线至少接受过≥4个周期化疗。
  这一入组条件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一方面,通过化疗来杀灭更多EGFR-TKI耐药的细胞,

另一方面,使得两次EGFR-TKI治疗的间隔时间更长。



结合这一研究的结果,提示EGFR-TKI再挑战要想取得更好的疗效,应该在首次EGFR-TKI治疗时取得较长的PFS,此外,在无TKI治疗间期需要接受更多周期的化疗。
  二:吉非替尼再挑战或提高T790M突变阳性率

研究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EGFR突变状态,基线血浆检测结果显示:11例(25.6%)患者同时有EGFR 19del/L858R和T790M突变;14例(32.6%)仅合并19del或L858R突变;剩余18例(41.9%)患者未检测到EGFR突变。

吉非替尼再挑战后,在PD或PD前进行EGFR检测,T790M突变阳性患者的比例从基线的25.6%提高到53.5%。


研究基线时仅25.6%的患者检测到T790M突变,低于既往报道第一代TKI耐药后50~60%的T790M突变率。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2个:

第一,研究采用血浆标本来检测EGFR突变,而血浆标本检测的敏感性低于组织标本。

第二,二线化疗可能会杀灭一些T790M突变阳性的肿瘤细胞。



研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三线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T790M突变阳性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意味着这些患者在三线使用吉非替尼再挑战后,后续仍有机会序贯使用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
  三:血浆动态检测耐药突变临床意义明确


对比T790M突变阳性患者,T790M阴性患者取得更高的DCR(78.1% vs 45.5%)。同时T790M阴性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2.0个月;中位OS分别为15.2个月和7.7个月。T790M突变阴性的患者在DCR、PFS及OS上都有显著获益。


本次前瞻性探索性分析确认了采用血浆动态检测耐药突变出现的临床意义,同时也证实了T790M突变在预测吉非替尼再挑战疗效上的价值:相比于T790M突变阴性的患者,T790M阳性患者的DCR更低,生存期更短,即T790M突变阳性与吉非替尼再挑战治疗的疗效呈负相关。同时本研究也再次证实了血浆基因检测在预测EGFR-TKI再挑战治疗疗效上的价值。
  再挑战是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全程管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当前,第一代EGFR-TKI耐药后只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T790M突变,而一线治疗耐药后未出现T790M突变的患者,二线治疗无法使用奥希替尼。二线治疗采用化疗进展后,应用第一代EGFR-TKI再挑战是非常好的一种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而对于之前没有机会使用奥希替尼,选择了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而言,这个研究对于患者后续的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非常好的参考意义。患者经历多线TKI治疗后,又会对之前耐药的TKI重新敏感。TKI再挑战,是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全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2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文搞定:尿路感染如何处理?
  尿路感染系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根据有无尿路异常和复杂因素可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与非复杂性(单纯性)尿路感染,其中,复杂性尿路感染须同时合并至少一条下列危险因素:
  
留置导尿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
残余尿 > 100 ml;
任何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尿路疾病,如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和肿瘤;
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其他功能异常;
尿流改道;
化疗或放疗损伤尿路上皮;
围手术期和术后尿路感染;
肾功能不全、移植肾、糖尿病和免疫缺陷等。
  2定性诊断

有尿路刺激征、发热、耻骨上方压痛及叩击痛、腰部疼痛及叩击痛等症状和体征,且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 ≥ 105 CFU/ml,即可诊断。

当尿培养菌落数不能达到标准时,以下几项可辅助临床诊断:
白细胞尿或脓尿;

硝酸盐还原试验和(或)白细胞酯酶实验阳性;

未离心新鲜尿液革兰染色发现病原体,且一次尿培养菌落数 ≥ 103 CFU/ml。
  3定位诊断

60% 以上的尿路感染发生在下尿路,以膀胱炎多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综合评估,下尿路感染常以尿路刺激征为突出表现,较少伴有发热、腰痛等症状。

上尿路感染以肾盂肾炎多见,临床上以发热、腰痛、肋脊点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击痛为主要表现,结合尿白细胞管型、膀胱冲洗后尿培养阳性可辅助诊断。
  4细菌感染的治疗

1、抗生素选用原则: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选择在肾内及尿内浓度高的抗生素;

选择肾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

结合患者感染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及抗生素药代动力学2、下尿路感染:

能口服尽量口服,尽量避免前列腺注射及膀胱灌洗。

选择尿液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磷霉素氨丁三醇散(3 g,1 次/日)、2 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安 1 g,2 次/日、头孢孟多1 g,2 次/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 . )、阿莫西林(0.5g,3次/日),疗程 3-7 天择优选择。
  2、下尿路感染:

能口服尽量口服,尽量避免前列腺注射及膀胱灌洗。

选择尿液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磷霉素氨丁三醇散(3 g,1 次/日)、2 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安 1 g,2 次/日、头孢孟多1 g,2 次/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 . )、阿莫西林(0.5g,3次/日),疗程 3-7 天。
   3、上尿路感染:

(1)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口服治疗,常用药物阿莫西林、氟喹诺酮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2 代头孢菌素,疗程 10-14 天。

(2)对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建议住院治疗。
  因为上尿路感染易合并血行感染,应首选静脉制剂,且在尿液、血液中都能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临床上常用的有氟喹诺酮抗生素、脲基青霉素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3.375~4.5 g,静脉滴注,每 6 小时 1 次)、3 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0~2.0 g 每 12 小时 1 次、头孢他啶 0.5~1.0 g 每 12 小时 1 次、),危重患者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 1.0 g 每 8 小时 1 次、美罗培南 0.5~1.0 g 每 8 小时 1 次)。

如尿培养提示革兰阳性球菌,可予以万古霉素(1.0 g 每 12 小时 1 次),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呋喃妥因、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药物在尿液中具有很高的浓度,但其血药浓度较低,不能用于治疗上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治疗疗程不少于 2 周,如反复发作可延长治疗疗程。
   5真菌感染的治疗

可选用:氟康唑 400 mg 口服,每天 1 次,2~4 周;氟胞嘧啶 25 mg/kg 口服,每天 4 次,7~10 天;两性霉素B 0.3~1.0 mg/kg,静脉滴注,每天 1 次,1 周。

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需适当延长治疗疗程。

两性霉素 B 膀胱冲洗(5~7 天)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有效,可有效清除念珠菌尿,但很快复发。

值得注意的是: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伏立康唑这些抗真菌药物虽然对大多数真菌敏感,但尿中浓度低,不能用于治疗真菌所致尿路感染。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21: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NRG1融合

  NRG1(NeuReGulin 1,神经调节蛋白1)是一种生长因子,含有与 ERBB3 或 ERBB4 结合的 EGF 样结构域以激活 ERBB 信号通路。研究人员指出,NRG1基因融合可能作为致癌驱动因素,是一个罕见的致癌驱动基因,已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发现,包括 NSCLC。
  NRG1融合在各种实体肿瘤中的发生率约为 0.2%,但在肺浸润性粘液腺癌中的发生率可高达 31%。
  海报描述了用 阿法替尼 治疗的四例 NRG1融合 阳性肺腺癌新病例。
  ① 病例一:2004年,一名70岁的非吸烟白人女性患者被诊断为泛野生型非黏液性肺腺癌,在接受阿法替尼治疗之前,她接受了14种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和靶向药物。患者于2015年2月开始接受阿法替尼治疗,初期反应迅速,直到2017年3月出现进展性疾病才停止治疗。
通过 NanoString 分析,于2017年10月发现 NRG1融合,患者以每天 30mg 的剂量重新服用阿法替尼(afatinib),导致肺凝血消退。患者因咳嗽发热3个月后停用阿法替尼,2018年4月重新使用阿法替尼。治疗一直持续到2018年8月,直到病情恶化。
  ② 病例二:一名66岁体重较轻、不吸烟的亚洲女性患者。2015年6月诊断为肺转移性非黏液性腺癌,多发肺及淋巴结转移。患者此前接受了4种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和靶向药物,特别是PD-1免疫药物纳武利由单抗注射液(Opdivo)和多西他赛/拉莫西单抗。
在检测到 CD74-NRG1 融合 后,于2017年12月开始每天 40mg 的阿法替尼治疗。由于腹泻和不适,在多次调整剂量后,患者获得了部分反应(PR),这是在19个月的随访后进行的。阿法替尼的服用量为每天 20mg。
  ③ 案例三:一名68岁的白人男性,有≥20包/年的吸烟史。2016年1月,他被诊断为非黏液性侵袭性肺腺癌。他接受了2项治疗:顺铂/培美曲塞化疗,导致进行性疾病作为最佳反应,PD-1免疫药物纳武利由单抗注射液(Opdivo)导致PR。该患者于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一直服用PD-1抑制剂,但由于与免疫性肝炎相关的进行性疾病而停止治疗。
在检测到 SDC4-NRG1融合 后,患者于2018年8月开始每日服用 30mg 阿法替尼,病情稳定4个月。在病情恶化时,病人选择不接受进一步治疗。
  ④ 案例四:一名43岁不吸烟的白人女性,2016年8月诊断为侵袭性肺粘液腺癌。她的治疗史包括培美曲塞/顺铂化疗加贝伐单抗(Avastin),然后是贝伐单抗/培美曲塞维持到2017年7月。然后她接受PD-1免疫药物纳武利由单抗注射液(Opdivo)治疗,直到2017年9月,RNA测序发现了 CD74-NRG1融合。
患者开始以每天 40mg 的剂量使用阿法替尼进行治疗,随后出现了非常好的PR,目前,治疗正在进行中。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5: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HER2基因突变靶向治疗进展
  1.1 T-DM1(Trastuzumab Emtasine)
T-DM1是一种半合成药物,即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美坦新为微管抑制剂,药物抗体比(drug antibody ratio, DAR)为3.5。目前有以下三个临床研究。
日本研究者报告了T-DM1单药对复发HER2阳性[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3+,IHC 2+和FISH+或外显子20突变]NSCLC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中15例可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中位年龄67岁,HER2状态:IHC 3+:33%;IHC 2+/FISH:20%;突变:A775_G776insYVMA(33%)、P780_Y781insGSP(7%) G776VinsC(7%)。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6.7%(90%CI: 0.2%-32.0%)。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2.0个月(90%CI: 1.2-4.0, 95%CI: 1.4-4.0)和10.9个月(90%CI: 2.3-, 95% CI: 4.4-12.0)。3级/4级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症(40%)和肝毒性(20%),但未见任何治疗相关性死亡。这项研究因为疗效有限而提前终止[22]。
美国杜克大学Tom Stinchcombe博士牵头,瑞士、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一项II期临床研究[23],共49例转移性或不可切除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TDM1治疗,其中29例患者IHC 2+,20例患者IHC 3+。结果表明IHC 3+组,ORR为20%,中位生存时间为15.3个月。IHC 2+组ORR为0%(95%CI: 0.0-11.9),中位生存时间为12.2个月。IHC 2+和IHC 3+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2.6个月和2.7个月。该研究显示TDM1在HER2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治疗活性,但是HER2免疫组化作为单一参数是不充分的预测标志物。
另外一项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Li博士及其同事联合开展的研究[24],显示了在HER2突变的NSCLC患者中,TDM1具有有效性并且安全可耐受。共有18例HER2扩增或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接受治疗,中位年龄为63岁,其中72%为女性,39%为从不吸烟。既往接受的全身性疗法的中位数量为2种。ORR为44%(95%CI: 22%-69%),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在HER2外显子20插入、跨膜和细胞外结构域点突变(A775_G776insYVMA, G776delinsVC, V659E, S310F)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疾病缓解。毒性主要为1级或2级,包括输液反应、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升高,未出现降低剂量或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这是肺癌HER2分子亚群的第一个阳性临床研究,有必要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
  1.2 DS-8201(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DS-8201是二代ADC药物,由抗HER2的IgG1单抗通过连接体,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d(效能比伊立替康高10倍)组成。DS-8201抗体与药物由可切割的四肽连接体相连,药物抗体比(drug antibody ratio, DAR)高达8。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会议上公布了DS-8201(T-DXd)的II期临床研究的中期结果,DESTINY-Lung01为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多队列的II期临床研究,此次报道T-DXd在HER2突变的晚期NSCLC中的疗效。共入组42例患者,45.2%的患者伴随基线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入组患者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2(范围:1-6)。入组人群中90.5%的患者为伴随HER2激酶结构域突变,4.8%的患者为HER2胞外结构域突变,余4.8%的患者HER2突变特征不详。截至2019年11月,45.2%(19/42)的患者仍在治疗中,终止治疗的患者大多由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40例患者可以评估疗效,其中1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25例PR、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2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ORR为61.9%(95%CI: 45.6%-76.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为90.5%(95%CI: 77.4%-97.3%)。中位PFS达14.0个月(95%CI: 6.4-14.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 DOR)以及OS尚未达到。3度以上不良反应率为52.4%,严重不良反应率为16.7%。不良反应相关治疗终止率达23.8%,治疗减量率为38.1%,治疗中断率为59.5%。尚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DESTINY-Lung01观察到的疗效与安全性与前I期研究结果一致[25]。
  2.1 阿法替尼
早在2012年,Lung Cancer上首次报道了3例阿法替尼治疗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分别为p.Tyr772 Ala775dup、p.Gly776Leu、p.Gly778 Pro780dup)的非吸烟肺腺癌患者,在应用阿法替尼2周内,可观察到明显的疾病缓解,但缓解所持续的时间很短,从阿法替尼治疗开始到死亡的时间为12个月-32个月[26]。这个报道预示着阿法替尼可能成为HER2基因突变NSCLC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随后在2013年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报道,回顾性分析了65例带有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肺腺癌,其中3例接受阿法替尼单药治疗,均取得疾病缓解,3例应用其他HER2靶向治疗方案的患者均没有取得疾病缓解[27]。Costa等[28]研究报道了3例阿法替尼脉冲式给药方案(每周一次,280 mg)治疗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肺腺癌,1例既往未接受过靶向药治疗的患者取得了5个月的部分缓解,另1例患者达到了11个月的病情稳定,还有1例患者对阿法替尼无应答。
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收集了27例接受阿法替尼治疗的晚期HER2变异的NSCLC病例,23例疗效可评价,有效率为13%,此外有57%的患者疾病稳定。疗效维持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中位OS为23个月[29]。
另外一项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仅入组了13例患者,DCR为53.8%,但是未观察到客观缓解的患者,因此,该临床试验被提前叫停[30]。
阿法替尼虽为EGFR和HER2酪氨酸激酶的强效、不可逆的双重抑制剂,其临床疗效仍不确切。在这个精准治疗时代,寻找更为有效的靶点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张力教授团队在The Oncologist发表一项真实世界的研究[31],此研究中纳入32例多线治疗失败后接受阿法替尼治疗的HER2突变肺癌患者,总体ORR和DCR分别为16%和69%。研究者进一步将不同HER2突变类型的疗效细分,结果发现:A775_G776insYVMA突变类型的患者阿法替尼的ORR为0%(0/14),DCR为35.7%,而G778_P780dup或G776delinsVC突变类型的患者中阿法替尼的有效率则为40%(4/10),DCR为100%。A775_G776insYVMA突变患者的中位PFS仅为1.2个月,G778_P780dup或G776delinsVC突变患者中位PFS达到了7.6个月(P=0.015)。这一数据为阿法替尼在治疗HER2突变的NSCLC中筛选出可获益的靶点,更加证实了HER2突变型肺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达克替尼
2015年,在Annals of Oncology上报道一项达克替尼治疗HER2突变或扩增肺癌的II期临床研究[32],结果显示:30例HER2扩增或者HER2激活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接受达克替尼治疗,其中26例为HER2的外显子20突变患者,3例患者治疗有效,客观有效率仅为12%,而4例HER2扩增患者都未达到客观缓解。
  波奇替尼
波奇替尼是一个专门针对EGFR和HER2基因外显子20突变而设计的特异性靶向药。有研究[33]表明,波奇替尼可诱导EGFR或HER2的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NSCLC细胞死亡,并且在动物试验中证明波奇替尼可对能成为潜在的EGFR或HER2 20ins治疗药物。波奇替尼II期开放性试验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NCT03066206)进行。试验队列分为两组(EGFR 20ins及HER2 20ins+),纳入NSCLC患者(排除T790M+)的治疗线数≥1,包括无症状及稳定的脑转移患者,以便观察波奇替尼对转移的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ORR,次要终点为PFS、OS、DCR和安全性。在2018年世界肺癌大会上的报道,HER2外显子20突变入组了13例患者,12例可评估病例中,ORR达到了50%,中位PFS为5.1个月,有5例仍在接受治疗中。
  吡咯替尼
吡咯替尼是小分子不可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点包括EGFR、HER2和HER4),与胞内激酶区ATP结合位点共价结合,全面阻断HER家族同异源二聚体的形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可透过血脑屏障。
在体内外试验中,吡咯替尼具有抑制HER2外显子20突变NSCLC细胞活性的作用,吡咯替尼在HER2外显子20A775_G776YVMA插入突变肺腺癌类器官模型和裸鼠PDX模型实验中的抗瘤活性显著优于T-DM1和阿法替尼[34]。
在一项II期临床试验中,共15例晚期HER2突变NSCLC患者接受吡咯替尼治疗,400 mg每天一次,其中10例为HER2 A 775_G776 YVMA插入突变。ORR为53.3%,中位PFS为6.4个月,中位DOR为7.2个月[34]。
今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上的一项单臂、开放标签的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35],共计86例携带HER2突变的患者接受筛查,60例患者入组。41.7%的患者既往接受过至少2种治疗方案,没有患者接受过免疫治疗。患者突变类型如下:外显子20有12个碱基对插入突变(71.3%),G776突变(12%),外显子20有9个碱基对插入突变(8.3%),V777L突变(1.7%),L755P突变(6.7%)。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81.7%的患者停止治疗。研究者评估的ORR为31.7%,均为PR,反应持续时间为7.0个月,PFS为6.9个月(图3)。中位OS为14.4个月。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7%,主要不良事件为腹泻(20%),1例患者出现4级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该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吡咯替尼作为单药治疗HER2外显子20突变NSCL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TAK-788(AP32788)
TAK-788是一种具有口服活性的靶向EGFR和HER2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2016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ACR)首次基础研究报告了TAK-788对14个EGFR突变株和6个HER2突变株均有效[36]。NCT02716116是一项I期/2期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用来评价EGFR/HER2抑制剂TAK-788治疗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以及在非NSCLC的EGFR或HER2突变实体瘤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2018年ASCO上,研究者报告了TAK-788研究剂量递增阶段结果,纳入患者均为EGFR外显子20插入或HER2外显子20突变患者。截至2017年9月8日,共纳入34例。在14例可评价的患者中,3例PR,6例SD,5例PD;研究汇总显示所有PR或SD的患者都有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因此,后续的扩增研究对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进行分析研究,2019年报道了TAK-788对于NSCLC 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患者的ORR为43%,PR为43%,SD为43%,DCR为86%,中位PFS为7.3个月[37]。HER2突变治疗效果尚没有报道,继续关注该临床研究结果。
  
有爱,就有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隐私服务条款|小黑屋|手机版|91奇迹 ( 京ICP备2020048145号-6 )

GMT+8, 2024-5-20 22:59 , Processed in 0.03892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