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左金丸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癌基因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加味左金丸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癌基因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2006-4-20 16:19:34 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430061)胡运莲 李天望 童昌珍
癌变过程不仅存在细胞增生异常,而且也存在细胞凋亡异常。细胞增生与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原癌基因的激活是其重要原因。原癌基因产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凋亡抑制因子-2(Bcl-2)分别与细胞增生或凋亡关系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4个同时研究的报道尚未见。加味左金丸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程丽芳教授的经验方,原汤剂临床应用30余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肯定。先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加味左金丸能逆转大鼠胃癌前病变。本实验即在研究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癌基因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情况及加味左金丸对其影响以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药品、试剂及仪器
甲硝基亚硝基胍(MNNG)为Fluka 公司产品,用双蒸水配成1g/L的母液4℃避光储存,每周配一次,临用时用双蒸水配成所需浓度;脱氧胆酸钠购自湖北省医药公司;维甲酸由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雷尼替丁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乙醇,用双蒸水稀释成40%的浓度;加味左金丸水煎液由黄连6g、吴朱萸6g、党参10g、茯苓10g、醋柴胡10g、白芍15g、法半夏10g、三七粉3g(冲)、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百合10g、炙甘草6g组成,由湖北省中医院中药制剂室供给,浓度为2g/ml。
即用型EGFR、VEGF、C-met、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试剂盒, EGFR、VEGF、C-met、Bcl-2多克隆抗体,DAB即用型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全自动图像分析仪由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提供,软件为同济千屏影像工程公司HPIAS2000型图像分析软件。
1.2 造模及给药方法
选用SPF级6周龄SD雄性大鼠60只,体重100-120g(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造模参照严茂祥综合造模方法并加以改进。大鼠自购进后适应性喂养1周。从6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0只用于造模。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大鼠自购进的第2周起每日自由饮用100ug/mlMNNG液(饮料瓶用油漆涂黑避光)、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纯鼠饲料、上午用56℃、15%的氯化钠液按10ml/kg灌胃,并采取进食2d、禁食1d饥饱相间的方法,进食当天下午用0.85%脱氧胆酸钠溶液按10ml/kg灌胃,禁食当天下午用40%乙醇按10ml/kg灌胃,共 24周。24周末时随机抽取正常组和造模大鼠各一只,杀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以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为主),确认模型是否成功。
模型成功后,将造模存活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11只,维甲酸组8只,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简称高、中、低剂量组)各8只。高剂量组每日每只按20g/kg(相当于成人一日用量的2倍)灌胃,中剂量组按10g/kg(相当于成人一日用量)灌胃,低剂量组按5g/kg(相当于成人一日用量的一半)灌胃。维甲酸组按40mg/kg灌胃。上述治疗16周。自然恢复组同正常组大鼠常规饮食。40周末所有动物禁食1d,处死,剖腹取胃,沿胃大弯剪开,生理盐水冲洗,肉眼观察,平铺于硬纸板上,于胃窦部剪取组织1块,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5u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检测方法
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棕色或黄褐色。EGFR定位于胞浆及胞膜上;VEGF定位于细胞浆;C-met定位于细胞浆;Bcl-2定位于胞浆或胞膜。采用显微摄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数5个以上高倍视野,不少于1000个细胞。
EGFR染色结果以阳性百分率表示,并根据染色深浅和阳性细胞百分数,将阳性强度判为(+)弱阳性(0~25%),(++)中等度阳性(25%~50%),(+++)强阳性(>50%)。VEGF阳性细胞按如下方法统计,(-):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5%;(+):阳性细胞数为5%~20%;(++):阳性细胞数为20%~60%;(+++):阳性细胞数为>60%。C-met阳性细胞按如下方法统计, (-):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30%;(+):阳性细胞数为30%~50%;(++):阳性细胞数为50%~80%;(+++):阳性细胞数为>80%。bcl-2阳性细胞按如下方法统计:<10%为阴性,≥10%定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均采用x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1) 各组大鼠胃粘膜EGFR蛋白表达见表1
表1EGFR蛋白表达比较组别总例数EGFR- + ++ +++ 阳性例数(率)
正常组981001(11.1%)自然恢复组502305(100%)维甲酸组853003(37.5%)◆高剂量组862002(25%)▲★中剂量组880000(0%)●★低剂量组871001(12.5%)▲★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共死亡6只,未列入统计。②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P<0.01,◆P>0.05;各治疗组(高中低)与维甲酸组比,★P>0.05
正常大鼠胃窦粘膜即有EGFR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靠近腺体基底部的增殖细胞中,呈弥漫性胞浆表达。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剂量组P<0.01或高、低剂量组P<0.05);维甲酸组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各组大鼠胃粘膜VEGF蛋白表达见表2 表2 VEGF蛋白表达比较组别总例数VEGF- + ++ +++ 阳性例数(率)
正常组99
0 000(0)
自然恢复组503 205(100%)
维甲酸组862 002(25%)▲
高剂量组853 003(37.5%)◆★
中剂量组871 001(12.5%)▲★
低剂量组862 002(25%)▲★
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死亡共6只,未列入统计。②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P>0.05;各治疗组(高中低)与维甲酸组比,★P>0.05。VEGF染色阳性定位于细胞浆。正常大鼠胃粘膜没有VEGF蛋白表达。自然恢复组5例全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加味左金丸中、低剂量组VEGF蛋白阳性例(率)降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剂量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甲酸组VEGF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VEGF蛋白阳性例(率)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各组大鼠胃粘膜C-met蛋白表达见表3表3 C-met基因蛋白表达比较
组别总例数C-met- + ++ +++ 阳性例数(率)正常组981001(11.1%)自然恢复组502305(100%)维甲酸组833205(62.5%)▲高剂量组834105(62.5%)▲中剂量组853003(37.5%)▲低剂量组844004(50%)▲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死亡共6只,未列入统计。②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C-met染色阳性定位于细胞浆。正常大鼠胃粘膜可有C-met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腺颈部。自然恢复组大鼠5例全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及维甲酸组C-met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C-met蛋白阳性例(率)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各组大鼠胃粘膜Bcl-2蛋白表达见表4。 表4 各组胃粘膜Bcl-2蛋白表达比较
组别总例数Bcl-2阳性细胞例(率)正常组90(0)自然恢复组55(100%)维甲酸组81(12.5%)▲高剂量组81(12.5%)▲●中剂量组80(0)▲●低剂量组82(25%)■●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死亡共6只,未列入统计。
②Bcl-2阳性细胞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 ▲P<0.01;与维甲酸组比:●P>0.05。
Bcl-2染色阳性定位于胞浆。正常组大鼠Bcl-2蛋白无阳性表达;自然恢复组大鼠5例全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加味左金丸高、中剂量组和维甲酸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味左金丸低剂量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金丸高、中、低剂量组和维甲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994年加拿大Schipper对经典肿瘤模式提出了新认识,认为恶变特征是由于少数基因和环境变化的结果,癌变的过程特点是调控失常,并且这种癌变过程有潜在逆转可能;对癌症的治疗应通过调整机体对它们的控制,而不是必须杀死所有癌细胞。这种认识与中医的整体观点相吻合。针对胃粘膜的癌变而言,目前,一致认可的演变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癌(GC)。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称之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将在CAG基础上伴发的IM及ATP称之为胃癌前病变,后者只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众多研究表明,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已存在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结构、表达异常,使细胞异常增殖、凋亡和增殖凋亡平衡失调,进而导致胃癌的发生。本研究则旨在探讨大鼠胃癌前病变阶段癌基因产物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情况及中药加味左金丸对其基因的调控影响。
EGFR是原癌基因C_erbB-1的表达产物,它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发挥其调节细胞生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正常大鼠胃粘膜中存在EGFRmRNA表达,表明正常胃粘膜具有合成EGFR的能力,这对维持胃粘膜细胞的正常生长更替是必要的;在胃癌前病变阶段EGFR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无差异,提示EGFR蛋白表达阳性的胃癌前病变可能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VEGF是促进血管增生和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大量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关系,是一晚期行为;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它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即存在较高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即早期阶段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C-met是C-met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称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受体,通过与HGF结合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与移动的信号转导过程。有研究显示,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的腺颈部可呈现阳性表达,提示与胃粘膜上皮的更新与修复活动有关;在胃癌前病变已有较高表达,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并具有恶变倾向,是胃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Bcl-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凋亡拮抗基因,主要通过延长细胞寿命而导致异常细胞的积聚进而阻止凋亡的发生。众多研究结果显示从正常胃粘膜-CAG-IM-Dys-GC中,Bcl-2的表达逐渐上升,与癌变前期过程有关,参与胃癌的启动和胃癌形成的早期, 与肿瘤进展无关。
本实验研究显示正常大鼠胃粘膜有少许EGFR和C-met蛋白表达,其中,EGFR主要分布在靠近腺体基底部的增殖细胞中,C-met主要分布在腺颈部细胞,但没有VEGF、Bcl-2蛋白阳性表达;模型大鼠胃粘膜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率均100%;加味左金丸各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EGFR、VEGF、Bcl-2蛋白的表达,均以中剂量为优,但对C-met基因蛋白的表达作用不明显。提示在大鼠胃癌前病变阶段即存在EGFR、VEGF、C-met、Bcl-2基因的激活,也可能是MNNG为主要工具药诱发大鼠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原因;加味左金丸则可能是通过对抗C_erbB-1、VEGF、Bcl-2基因的激活,抑制EGFR、VEGF、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病态”细胞尽早凋亡,以恢复细胞凋亡与增殖平衡而发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这种多基因调控可能与中药多成分、中医整体调节优势有关,是加味左金丸治疗或逆转大鼠胃癌前病变的机理之一。
维甲酸是细胞分化诱导剂,对癌前期病变具有部分阻断和逆转作用。本实验也表明维甲酸与加味左金丸一样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VEGF、Bcl-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降低EGFR、C-met蛋白的表达作用不明显。
[ 本帖最后由 ksxb 于 2009-10-6 22:27 编辑 ]
页:
[1]